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334/7631
造訪人次 : 3186749      線上人數 : 58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hust.edu.tw/dspace/handle/310993100/245

題名: <四喜憂國>的虛實書寫"';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寫實的跨越 -- 張大春<將軍碑><四喜憂國>的虛實書寫
作者: 劉慧珠
貢獻者: 修平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關鍵詞: 張大春
《四喜憂國》
"';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將軍碑>
"';document.frmSimpleSearch.submit()><四喜憂國>
虛實書寫
寫實技法
反寫實精神
後設小說
魔幻寫實
小說評論
台灣當代小說評論
日期: 2003-03
上傳時間: 2008-08-21T06:14:00Z
摘要: 有人稱張大春(I957~)為八十年代台灣傑出的小說新銳,因為對於喜歡用寫實主義觀點的小說批評家們,張大春的小說是很大的挑戰。因此相較於台灣小說自賴和、楊達以來的寫實傳統,張大春的作品在創新意圖和技巧實驗上,無疑地呈現較多的反寫實精神。


然而是否當一個作家對「現實」的呈現產生極度的懷疑與不安時,必定會藉由不停地轉換書寫的形式來填補這個空缺,來完成一種治療的目的?或是意圖在「顛覆」人們既有的認知和習慣?今天回頭去省視張大春在八十年代創作高峰期的作品,觀察他如何跨越寫實的技法,遊走在真實與虛幻的書寫之間,使現實與幻覺的界線變得模糊難辨,而增加文本解讀的歧異性,而這個歧異性也許正是帶給文學作品豐富面向的重要元素,猶如當代的文論也在針眨寫實主義再現理論的不足之餘,特別強調文本意義的多元化要求,普遍認為適合多元分析的文本是成為理想文本的重要條件。

本文決定以<將軍碑><四喜憂國>這兩篇分別代表「魔幻寫實」或「黑色幽默」的小說文本,探索它們在虛實筆法之間衍生出的風貌和意涵,並就時代脈絡加以關照,這樣的技法呈顯出怎樣的文學價值?有否與當今文壇的主流價值接軌的可能?而之所以選擇這兩篇文本的理由有三:一、它們屬同時期作品;二、其所關注的人物有同質性;三、其所處理的議題有相似性。這些類似點不僅可以在文本解讀上互相參照,也可增加論述的豐富性和說服力。而論文的行文方式是先從張大春小說寫實技法的跨越談起,再進入文本的分析,針對其中的虛實情境、「大雜院」裡的眾聲喧嘩、文字Z記憶「再現」真實的虛妄、新舊信仰人價值的對撞與拼貼、國家人歷史的「不確定性」和「去中心化」等議題進行解讀,以觀察其與當代寫實文學潮流的互動與消長。
關聯: 修平學報 6, 123-156
顯示於類別:[博雅學院]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6-07寫實的跨越--張大春將軍碑四喜憂國的虛實書寫.pdf2177KbAdobe PDF2731檢視/開啟

在HUST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