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334/7631
造訪人次 : 3193773      線上人數 : 222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hust.edu.tw/dspace/handle/310993100/3920

題名: 塑.英雄–王英信、王國雄父子雙個展
作者: 王英信;王國雄
貢獻者: 修平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游昭晴
日期: 2010-05
上傳時間: 2014-02-19T05:33:09Z
描述: WANG YING-HSIN 王英信
創作理念
探索人性的心靈活動或生命每一階段的成長面貌,從純真童年、花漾青春到歲月風華等,向來是個人的創作課題,也是偏愛的題材。面對人生議題,思索幸福、鬱悶、慾望及盼望的造形呈現,歷經寫實的表現形式到內在自省的思緒剖析,無不試圖對應社會不斷變化的脈動,在紛擾與平靜中找出平衡點,因此在人體創作,無論是誇張的或渾厚的或圓潤的體態,皆是傳遞真實和虛幻的社會現象。
關於舞蹈系列的創作思考,一方面為舞者稍縱即逝的動感留下瞬間的永恆,另一方面是記錄每一段身、心、靈協調的肢體語彙;紀錄動感體態的力與美。舞者的臉部表情與柔嫩肌膚創作,在細緻中呈現最美的喜悅;在舒暢裡留下最動人的流線體,或許有人會說:這是達到主觀意識的完全融合與昇華。
個人熱愛雕塑藝術創作數十年,累積無數的作品,從造形構思、塑造、翻模、整修到色彩,他們成了我永遠的寶貝,也如願為他們安置個家,即個人雕塑美術館的夢想實現,為台灣藝術生態與環境獻一己之力,當然了這要感謝所有人的祝福。如今,個人也樂於引領我的「雕塑寶貝」走入更多角落,與校園學子和社會人士分享藝術的審美感,因此藉由展出,個人相信這是幸福的相遇;相信仳此為藝術而快樂。

WANG HSIUNG-KUO 王雄國
創作理念
成為一位專職的藝術工作者向來是個人的志向,其實也始終在這方向實踐,也知道需要具備許許多多關於藝術脈絡的探索與執行能力,因為藝術的詮釋終究有太多的可能性正等待著被開啟,不論是思想上的、感受上的、觀察或是表達方式的一切,我都期待著有更多的可能。即使面對當代「無形無塑」或「不雕不塑」的思維,個人還是回歸正本清源,以最熟悉的「塑造方式」實踐藝術語彙。即使面對當代藝術領域的多元化,探究「雕塑」的可塑性還是個人最熱愛的出發點,藉此來開啟所有的……。
關於「雕塑」的表現素材,現階段以「泥塑」和「石膏直塑」為主。以泥塑作為創作媒材在現今藝術創作已經越來越少,個人試圖從傳統雕塑中找出新的呈現手法來表現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自我感受,進而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與創作者存在價值性。泥土是孕育生命萬物的母親,聞泥土的芳香有親切的踏實感,在「塑」中有一段又一段的生活回憶;在「塑」中曾呈現複雜又虛無縹緲的時空思緒;在「塑」中也為台灣世代文化與生命觀的斷層面有所省思。
近期的創作多以石膏直塑的手法來創作,於"具象變形"的人體結構中展現人性深沉的情緒;表現塑造的特性,發揮直塑的強度,是個人目前正深討的方向;透過材料的本質,試著營造出屬於自己的主觀美感及可能性,透過媒材的獨特性,讓視覺不僅停留造型及線條的精采度上,更能深入探索表面積裡所營造出的特殊觸覺的美感,經由觸覺與視覺的結合,由巨賞至微觀,讓觀者在不經意中進入作品的冥想,繼而與作者在無形之中產生共鳴。
無論泥塑鑄銅的作品,或石膏直塑鑄銅的作品呈現,其過程似乎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洗禮。泥塑的具象寫實表現,一方面是基本功的養成過程,另一方面是個人雕塑生命史的初步探索。石膏直塑的具象變形,宣示個人創作理念之創新的企圖心,在形塑柔美的石膏材質過程中,在時間裡思索現代人的心靈與肉體面貌,現代人時時面對群體的工作和互動壓力而讓身體呈現各種不同解壓的肢體姿態,再放空中,在或思或靜中,面貌不再需要清楚了,因為需要在獨處中認識自我存在感與價值感的重新建構。
顯示於類別:[博雅學院] 出版刊物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塑.英雄–王英信、王國雄父子雙個展.pdf2210KbAdobe PDF694檢視/開啟

在HUST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